王启明着急忙慌的冲进来:
“少爷?您怎么样?”
“我没事,休息几天就行。”
“小厨房正熬着汤药,好了给您端来。”
“嗯,家里没什么事吧?”
“没事,就是一大早上来送礼物的人更多了。”
高斌点点头:
“送礼的人都记下,回头找机会还了,咱们不能欠人家的。”
“少爷放心,我都做了备案,专门找了间屋子放礼物。”
高斌想了下:
“小翠,扶我起来。”
“少爷,您还是躺着吧,要什么小翠给您拿。”
“我去茅房,你也替我上啊?”高斌白了小丫头一眼,羞的她头快到地上了。
不过高斌这身子骨确实成问题,自己走路得慢慢磨蹭,尤其是右腿,鞭腿一时爽,爽完废俩月。
一瘸一拐的上了厕所,高斌也不想回屋躺着,便让小翠扶自己到装礼物那屋,好家伙,满满当当占了一间房。
“都是什么东西?”高斌问。
“大多是吃的用的,这些我都拿出来了,剩下那些首饰把件全在这儿,这是清单。”
王启明不愧是在大户人家当过差的人,办事仅仅有条,不仅列了详细的总单,还分门别类的列了不同种类的单子。
别的就不提了,光是各种玉石、东珠、犀角、鹿角就多达数百件,品相上乘,其中不乏上了年头的老货。
还有镶嵌着各种玛瑙宝石的望远镜、纯金的饭碗等等,换个没出息的过来,非得迷了眼不可。
高斌大概扫了一眼,犹豫道:
“这些东西放家里安全吗?”
王启明躬身说:
“我正要跟您提这事儿呢,家里现在没有看家护院的,实在有些不把握。”
确实,现在属于乱世,乱世就是什么都有可能发生的世界,高斌自己的武力值够,可他不能一直在家啊。
不过他也不准备找那些杂七杂八的护院,第三战自己彻底打出了威名,是时候开门收徒了。
“除了送礼的,就没有登门拜师求艺的?”高斌再问。
“当然有,还不少呢,不过您没放话,我也不敢答应,就先让他们回去了,改日再来。”
“嗯,这样吧,你替我放出风去,就说我有意开设武馆,想要学武的都可以来试试,我会择优录取。”
王启明问:
“有名额限制吗?”
“我准备将武馆分为内门和外门,内门弟子不能多,外门可以不做限制,但人品必须过得去。”
王启明点头:
“明白了,我安排一下列个章程,可以让大家伙先报名,然后找个时间统一面试录取。”
“这样最好。”
收徒对高斌来说还是开天辟地头一回,他也没什么经验。
不过在这江湖还没有完全落寞的时代,收徒不算什么新奇事。
尤其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传统的行业,不论是什么领域,教授知识的学堂,传授技艺的梨园、作坊、武馆等,可以说百工技艺,多是采用师徒带徒弟的方式,一路传承过来的。
所谓拜师学艺,拜师是学艺的前提。
这种师徒关系,融入了传统的家族道德伦理,讲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父对于弟子来讲,具有绝对的权威。
当然,由于拜师的早晚,与师父相处的时间,乃至与师父情义的不同,虽然拜了师,但弟子间还是有区别的。
总的来说,弟子有三种:入门弟子、登堂弟子、入室弟子。
拜了师就算进了门,都可称弟子,这种弟子称为入门弟子。
拿孔子来说,弟子之多,史载三千之众,这三千弟子中大多属于入门弟子。
平常也就是上课时来听听课,下课就走人,私下并没有过多交往,更没有一对一的私授。
另外入门弟子,也是对初拜师学生的称谓,意为方进师门,学艺不精。
接下来,就是登堂弟子,以孔门为列,七十二贤人可归为登堂弟子。
古代传授技艺的庭院一般比较大,进了门之后,还要穿过长长的庭院,然后才进得厅堂。
所谓登堂,也就是拜师习艺已经有些时间了,与师父相处的时间很长,期间得过老师的指点,进步很快,学业技能已经有所成。
最后,才是入室弟子。
入室弟子,是师父重点培养的对象,今后要接道统承法脉的。
还拿孔门为例,连率真的子路也曾被孔子批评为“升堂而未入于室”,可见入室不易,弟子虽多,最后能入得室者也就几人而已。
一旦成了入室弟子,师父就要“口传心授”一些真东西。
所谓心传,在于心心相依,念念相通,重的是诚意正心、见心见性,这靠的是自己。
口授的是技艺学问,重在明师善导、弟子好学,这靠自己更靠老师。
当然,在不同行业里,还有更细致的区分。
比如在戏班里,“弟子”是指行过拜师礼的徒弟。
这类徒弟可以对传艺者称“师父”或“先生”,在程派里如王吟秋,赵荣琛等。
学过戏,但没有拜过师的只能称传艺者为老师,如侯玉兰等。
这在戏班里有严格的界定不可乱称呼的,如李世济对程砚秋不可称为师父,只能称呼“老师”或“干爹”。
“入室弟子”有几种解释:
你吃住在父傅家里,所有费用由师父承担,师父把弟子当成自家人看待的,传授一些私密技艺的徒弟,如王吟秋属于这种。
接受过这种私密传授的徒弟也叫做“手把徒弟”,这种徒弟学戏演戏都要听师父的,不可乱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