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哪?”
当高斌掉到一个空间后,不禁发出疑问。
紧跟着,黄烟烟和许愿也都跳了下来。
这个空间面积不大,四五十平的样子,阴暗潮湿,密不透风。
糟糕,不会刚脱离毒烟,又掉进密室了吧?
“咦?”许愿的疑惑声引起高斌注意。
“怎么了?”
“你们快来看。”
许愿看到了一副壁画,一位勇猛的武士正在马上狩猎,而在他身后,一位妇人正坐在帐篷前准备食物,两个孩童围着蝴蝶嬉闹,看来是一家四口,正在郊外野游?
高斌脑子一个激灵:
“这里不会是墓室吧?”
黄烟烟立马看向他:
“你的意思是,郑家祠堂建在墓室之上?”
“除了这种可能,我想不到别的可能性。”高斌磨挲着下巴,在这个墓室中游走。
“能看出这是什么朝代的陵墓吗?”黄烟烟问?
许愿摇了摇头:
“让我鉴古还行,下墓的事我没干过。”
高斌回到壁画前,开口道:
“这些墓室壁画不是纯艺术作品,而是丧葬活动的产物,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逻辑,述说着对生命去向的关怀和期望。
而每个朝代的壁画风格都各有不同,从汉代的幽虚飘渺,到魏晋隋唐的礼仪庄重,再到宋元的世俗欢乐。”
许愿一听,跟着道:
“那这幅壁画应该属于礼仪庄重的类别?”
高斌点头:
“看起来是的,一家子人在郊外春游,这样惬意开放的时光,至少也得到魏晋时期。”
人类对严死亡,恐惧又无法避免,因而产生了各种认识和处理方式。
墓葬是生与死的对接,也是联系死者和生人的情感纽带,扑朔迷离又耐人寻味。
它将抽象的生死观鲜活地展现,反映着人们在生与死两个世界的徘徊。
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信仰的差别中,又是社会历史变迁的写照。
华夏古代的丧葬,有牢不可破的原则,即“事死如事生”“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由于这一思想观念及行为准则,人们把墓葬被称之为“阴宅”。
“阴宅”包括建筑营造、壁画雕刻、随葬物品等,出现了既细致入微又奇幻丰富的创造,给死亡赋予了很多意义。
了解了人们的生死观,不会感到墓葬阴森恐怖,那里虽是悲情的结尾,却是美妙故事的开始。
墓葬是“阴宅”,明确于棺椁葬法的出现。
多重棺椁,除了安置尸骨的内棺,其他每重椁被设定了特殊的功能,置放不同类别的物品。
大约在西汉中期以后、又开始用砖、石砌建墓葬,完成了“椁墓”到“室墓”的转变,“阴宅”的面貌更加明确。
“室墓”可以依山开凿,也能用砖石建造,模拟阳间住宅的情景。
大型墓葬,各个墓室可分别比定为客厅、寝室、仓厨、柴房、厕所等。
人们相信,死者会在华丽的“阴宅”里继续享乐,有限的人生终结后,永恒的岁月刚刚开始。
基于这个判断,眼下他们身处的墓室,可以肯定在汉之后了。
然而,建造试图再现阳间生活的墓葬,毕竟有设计、材料、环境上的局限,对死亡复杂的向往无法全部表现。
于是,作为补充手段,便在墓中绘制壁画、雕刻图像、放置器物。
而壁画图像,使得难以用墓葬形制和随葬品来展现的丧葬观念变得形象化。
大金牙的历史知识非常雄厚,高斌不断搜索着记忆,以此来判断眼下他们所处的墓室,到底属于哪个朝代。
如果能判断出朝代,就有机会找到出口,顺利逃生!
在幽深黑暗的地底,通过图像表达对生与死的认识,从汉代到宋元经历了几次大变迁,体现出人们不断思考的过程。
汉墓中的图像反映的是现实、历史和想像,最突出的是天堂仙界的世界观和“三纲五常”的道德观。
魏晋以后,宴饮、仪仗成为主流,极力表达墓主人的身份、展示威仪。
晚唐到宋元,人们不想带着惆怅步入仙境,也不满足对礼制的追求,希望在死后的家园中仍有歌舞升平,试图将生前的生活和死后享乐融为一体。
三次大调整,是从幻想到礼仪,再到现实的转变,其间的继承、抛弃、创新,是对生与死思考的更新,徘徊的矛盾中的理性的提升。
大金牙的记忆中,西汉早期墓,墓葬壁画中令人瞩目的是,墓室顶部有“四神云气图”。
即青龙、朱雀、白虎、怪兽遨游天空,周边用云气等勾勒,气氛神秘。
还有“绶带穿璧”,璧的圆形孔道,一般被解释为“天门”,暗喻墓主人穿过玉璧的孔道登临仙界。
汉代人的神仙思想很盛,很多人认为人死后可以升天,体现这种意图的图像很多。
汉墓图像不仅要展示现实生活,还要表达人们的死后的理想追求,比如墓主要是有当官的经历,那么他的墓室壁画还会出现宴饮、生产活动、战争图等元素。
这位主要是追仙,那就会出现奇禽异兽、日月星辰、东王公、西王母等神话、祥瑞图案。
穹顶上有日月星辰永恒照耀,神仙异兽在墓壁云气中恣意遨游,都是当时的人们对死后处境的某些设想,可看作是这时墓葬壁画的主旋律。
其寓意虽有不同的解读,但基本上都围绕着“神仙”“天界”和“仙境”展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