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先生闻言一愣,他意味深长地望着江海:“江都督,您考虑事情,还真是很周全啊。这些事,本该是中枢考虑的,学生却一直疏忽了,今日幸得都督您提醒啊。”
江海谦逊道:“哪里,无非末将占了旁观者清的便宜,帮着拾遗补缺罢了。若说治政之才,末将比先生真的差得太远了。”
两人对视一眼,都是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
这半年的时间里,江海的变化很大。当年那目光锐利得如刀锋一样的青年军官,现在他的眼神已变得平和而内敛。他的肤色被日头晒得黝黑,脸上和手上都出现了皲裂。虽然他穿着整齐的武官袍,但他身上,有一种浓郁的泥土气息,像是在田间耕种了数十年的老农一般。
打量着他,孟聚百感交集,委实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江海是叶迦南一手提拔起来的东平陵卫军官,叶迦南死后又跟随自己,算得上出身可靠的嫡系人马了。而且他的资历也不浅,不在王北星和吕六楼二人之下,跟随自己屡经战事,冒死偷袭武川那次战役,他更是一马当先担当前锋,功劳巨大——按道理来说,这样一位出身可靠、年青又能干的武将,那该是成为自己的心腹爱将才对啊!
有时候,孟聚也在暗暗反省自己对待江海的方式,为什么自己能信任吕六楼、信任王北星、信任来自边军的肖恒,甚至能信任一个降将李赤眉,却不能信任自己的嫡系老部下呢?自己是否度量太小,太过猜忌了?
但孟聚也能找到答案:因为在吕六楼他们身上,有一种坦荡而光明磊落的特质,他们恪守义理,忠于职责,重视情义,所以孟聚能毫无保留地相信他们。而这些特质,在江海身上是找不到的,他的功利心太强,做事的目的太过明显——虽然他很聪明、很能干,甚至比吕六楼和王北星都要强,但孟聚就是不喜欢他。
孟聚收回了思索:无论如何,已经发生的事是不可能重头再来了,与江海的关系,也只能是这样了。所以说,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还真是需要缘分的。
“江都督,请坐。我们可大半年没见了,你去了冀州,看着可是显老了。军屯固然是大事,但你也不要太过操劳,累坏了身子。”
孟聚说话的时候,江海听得很是认真。他放下了茶杯,恭敬地说:“末将在冀州只是操持农务而已,谈不上什么,倒是主公在前线披坚持锐,力抗强敌,这才是真正的辛苦啊!”
“呵呵,我们之间,就不用那么客气啦。冀州的军屯,现在到底如何了呢?”
“末将正要向主公汇报此事。”
按照江海的说法,这半年来,冀州军屯区已经收拢了流民三万多人,设置了三个县,每县设军屯点三十五个,每屯收流民三百余人,现在总耕种面积达到了四十万亩地,预计到秋收时能收获六十万石粮食,减去损耗和维持军屯区自身所需的粮食,到今年入冬之前,冀州能向大本营提供十五万石粮食。
“现在的问题,是耕地抛荒太久,重新垦荒所需的劳动量太大,我们的耕具和耕牛都不足,所以田地亩产始终无法提高。这个问题,我们冀州军屯区自身无法解决,必须要向主公求援了。倘若能解决这个问题的话,明年,我们冀州军屯能向大本营提供的粮食能翻倍,达到三十万石。”
孟聚听得颌首不已,短短半年时间里,江海能做出这样的成绩,把军屯区的基础框架给建起来了,不但能支撑自身所需,甚至能反过来给大本营供粮了,这种神速委实令他惊讶——这人的本事倘若能放对地方,倒也是能派上大用场的。
孟聚勉励了一番江海,他再次强调了军屯的重要意义,鼓励江海继续努力,做出更大贡献。至于冀州军屯区短缺的耕牛和耕具,孟聚让江海放心,他会想办法筹措一批来支援冀州的。
“对了,江都督,我听文先生说,你这趟来,除了冀州的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事?”江海建言让孟聚设镇开府,定制设官,孟聚感到很有兴趣:“江都督,你怎么会想到这个的?”
“主公,这也是末将在工作中有感而想的吧。
平日里,末将接到大本营的文书,都是用‘参文处’的名义颁发,用的是‘六镇大都督’的印,学生总感觉有点古怪,好像很不对劲。
主公,我军所辖已远超六镇了,拥兵数万,再用‘参文处’的名义来号令各方的话,未免名不正言不顺,气势不够宏大,也被人小觑了去。
为巩固民心,凝聚人望,末将觉得,主公最好尽快设镇开府,号令各方。”
江海建言让孟聚尽早开府建号,孟聚觉得很有些道理。时至今日,东平军已是拥兵数万,辖地千里,战将如云,谋士如——呃,也有那么几个吧,自己的实力甚至能正面硬捍大魏朝的主力兵马。放在隋末、唐末那些豪杰蜂起年代的话,自己便是称王称帝也不稀奇,自己现在还在延用北疆大都督的旧号,气势确实有点不够看。
“文先生,江都督的这个提议,你怎么看呢?”
自打进屋以后,文先生就坐在屋子的边角上一直没说话,安静得象块雕塑。直到孟聚问起,他才答道:“学生觉得,江都督的建言很有必要。以主公的规模,早该建号开镇设制了,否则何以号令各地?中枢一直疏忽了此事,那是学生的失职,愧对主公。江都督的建言很好,学生赞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