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北伐
罗玉龙顶盔掼甲的坐在大殿之上,一身戎装金甲,看上去虎虎生威。一时间大家都忘记了罗玉龙是一个皇帝,都想起罗玉龙当初的身份,曹营的一员骁将。
罗玉龙之下,大下将领数十名,都在下面列坐。
一边以高杰为首,身后的多为禁军将领。这些将领大多都是罗玉龙本部人马,高杰虽然为首,但其实是一个样子货,对下面的人根本指挥不动。这些将领都是准备出跟随罗玉龙出征的。而另一批却是杨承祖为首的将领,大多是枢密院的军官们。
这些人都是要留守南京的。
对罗玉龙还说,他虽然因为北伐之事,将杨承祖撤了,但是在内心深处,最信任的还是曹营老人。
高杰作为枢密院使,随驾北伐,这也是想要借重高杰对旧部的影响力,让旧部听令,不要闹出什么事情了。而杨承祖作为南京留守留了下来。协调各路人马。
罗玉龙对高杰说道:“淮王,给大将讲讲一这一次北伐的路线和目的。”
“是。”高杰说道:“陛下这次亲征,以禁军为主力,淮安镇与禁军合兵,沿着运河西进。直抵北京。淮西镇胁从,共出动三十五有奇,火炮一千两百门,粮食四百万石。张尚书坐镇扬州督粮。”
“襄阳镇高巡抚,也须出兵河南,夺取黄河以南地带。最好能围攻洛阳,切断陕西与中原的联系。”
“闽王世子镇海将军郑成功偏师出海上,攻略山东沿海诸县。
“第一个阶段,争取以运河为防线,先夺取运河以东府县,背靠此山东半岛,以运河,海路也后援。”
“如果清军不敌,自然沿着运河进攻京师,迫使清军退出北京。”
这个方略当然不是高杰自己的意思。
可以说是枢密院的集体智慧。
其中的要点,就是稳扎稳打,进可攻,退可守。
运河是天然的运输线。沿着运河北上,能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四百万石粮食也是运河平均一年运到京师的粮食数量,当然了,这仅仅是常量,当初永乐迁都的时候,运河发挥出超水平的转运能力,一度到达一年运输粮食近七百万石之多。
有这一条大动脉在。
夏军北伐,就没有后方被切断的忧虑,沿着运河布防,也让清军的骑兵优势无法发挥。
而且也实际,没有一战将清廷灭亡的想法。
罗玉龙虽然有夺取北京的计划,但也仅仅是计划而已。他这一次的目标更多是山东半岛。
如果能拿下山东半岛,上能直接威胁京师,下能庇护两淮,又能以海路威胁辽东。当初东江镇在的时候在。大部分后勤物资,都是从山东运回过去的。到时候或许可以重建东江镇。
看似大张旗鼓,实际小心翼翼。
如果算上各路偏师,几乎出动除却张轩征南军所部之外的所有夏军。再加上征用民夫,漕兵,恐怕六十万人都有了。
动静这么大,就为一个,不,半个山东省,到底是值不值得。在罗玉龙来看,是值得的。
首先夺取山东之后,山东就好像是一把匕首一般,抵住京津,清军除非迁都,都要在京师周围驻扎大量的军队。想在其他方向发动攻势,就困难多了,从此改变了,清攻夏守的战略格局。
清军在没有解决山东之前,是决计不可能南下的。为夏军在其他方面出击,创造了机会。
当然罗玉龙也想证明自己。
夏朝底蕴浅薄,虽然罗玉龙不是开国之君,但是与开国之君并没有两样。甚至比一般开国之君的威信还要浅薄多了。罗玉龙在处理政务的时候分明感受到了这一点。
但是怎么提高自己的威信?
罗玉龙想不出其他的办法,只有战功。
北伐之战,就是罗玉龙的立威之战,所以罗玉龙决计不想假手于人,包括张轩。
高杰在这个所讲的也仅仅是一个大概而已,细节早已研究过不知道多少次。
“杨叔,南京就交给你了。”罗玉龙说道。
杨承祖心中叹息一声,似乎人老的都喜欢求稳当一点,杨承祖的意见与张轩的意见有一点暗和,不过而今大局以定,他也不好说什么,此刻又听见当初罗玉龙对他的称呼,微微一叹,说道:“老臣自当尽力,让陛下后顾无忧,只是陛下我大夏立国尚欠,此次北伐,也要适可而止。”
罗玉龙说道:“朕自然知道进退。大业非一日可成。”
“陛下。”李国辅说道:“前线急报。”
罗玉龙说道:“念。”
李国辅将手中密函的火漆撕掉,扫了一眼立即说道:“徐州统领李成栋报,清豫王多铎,已经越过了黄河,过徐州不入,此刻已经不知去向了。”
此言一出,下面的人一片哗然,都低声议论纷纷。
罗玉龙也为之一愣,他万万没有想到,清廷在这个时候,居然还敢主动出击,一时间也微微一愣,说道:“天下局势,夏清不两立,已经了然,今日之事,可见东虏亡我之心不死。朕北伐,东虏也要南征的。”
“圣明无过陛下。”下面一群人说道。
不管清军出兵的原因是什么,但是清兵南下,给罗玉龙北伐之事,给了一个很好的借口了。北伐之事,几乎是罗玉龙一力推行的。罗玉龙自然要表象一下自己的先见之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