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局势三
清军的撤退,反应在罗玉龙这边,就是连绵不断的捷报。
不管那一路,不管那一方向,都是报捷,报捷。一时间罗玉龙就有一种错觉,就是大局以定了。
罗玉龙还是有一点自制力的,知道满清主力损失不多,甚至可以说很少,毕竟夏军处于进攻之中,即便有大量火炮在,伤亡也免不了。
不过罗玉龙欢喜,归欢喜,但是并非没有坏消息的。
高士衡从洛阳城下撤兵了。
这一件事情,却也怪不得高士衡。高士衡所部本就是偏师,面对陕西清军打不过也是正常,高士衡很明白,如果在继续下去,这一场洛阳之战,襄阳镇的损失就太大了。
高士衡虽然撤退了,但是并没有撤多远,就在汝州,时刻威胁洛阳城。
这样的情况下,陕西清军也不得不留下来不少士卒固守洛阳。剩下的才能东进。
罗玉龙需要选一人去防御河南方向。罗玉龙没有多想,就选中袁时中。
袁时中是河南人,对河南地方熟悉,又是一员宿将,资历也够。于是乎袁时中得令之后,立即西进牵制住陕西清军。
除却这一件事情之外,还有一些事情,让罗玉龙烦恼。
清军虽然撤退了,但是清军在撤退的时候,将所有的船闸,所有的维护运河上的人手,全部给带走了,带不走的也都杀掉了。这数百里运河,根本不能通行,甚至也因为船闸的问题,有一些地方,还闹出起了水灾,总之是一塌糊涂。
不维护运河的话,根本不可能继续前进。
罗玉龙不得不命令不能贸然进军,将战线稳定下来了。
并从中枢招来一批官员,分配到新占领的地方为官。
大夏在南方数年,虽然根基还有些浅薄,但是最基本的人才储备,还是有的,这样一来,刚刚占领的各地,顿时大为安定了。
而消息传到南方之后。士林先是失声,然后又起了不知道多少称赞罗玉龙的话,一时间似乎天下人都知道罗玉龙是定鼎之君,能使得天下重归一统,声望之隆,不管是福临,还是李自成都无法与之相比。
甚至有人拿罗玉龙与柴荣相比。
当然了,这么多赞誉,有些不大正常,这幕后的总推手,就是钱谦益。
钱谦益是反对北伐之中的一员,在阮大铖下台之后,钱谦益立即改变的态度,但也没有支持,而是保持沉默。不过,见罗玉龙北伐有大胜的希望。不管是为了弥补他在罗玉龙心中的地位,还是他作为丞相的安定人心的任务。
总之,他将这一股舆论推上了高潮。
一时间,南京所有人都忘记了,大夏入主南京还不足十年。他们之前还是大明的子民。而今都将自己当成了大夏的子民。
不过,这样做,也不是没有坏处的。
后面无数声音传到前线,罗玉龙还有一些把持的住,但是对很多将领来说,都有一丝飘飘然的感觉了。再加上罗玉龙在赏赐之上,从来是极其大方的。故而全军上下,一时间有些一些松懈。
罗玉龙按住脚步,不再向前进攻,从这个角度来看,未必不是对的。
但是他这样的居举动,让多尔衮大为恼怒。
“洪先生,南朝皇帝还有几分气度,他如此步步为营的话。”多尔衮说道:“我们岂不是没有机会?”
“摄政王无须担心。”洪承畴轻轻顺着胡子说道:“南朝皇帝虽然不是开国之君,却也是守成之主,绝非易与之辈。如果那么容易就中了圈套,臣还以为其中有诈。”
“但是这样对峙下来。”多尔衮说道:“这也不是办法?持续下去,恐怕军粮不继。”
多尔衮说言,绝非虚言。
北方的粮荒,一直在控制,从来没有被消弭掉。
如果不是南北之间的粮食价格不平衡,也不会粮食成为运河之上走私最多的商品。而如今的战事,将大半个山东省,还有清军占据的小半个河南,还有直隶境内的一些地方,都卷了进去。
北地的粮食产量本就不如南边。更不要说久乱之中,粮食生产可不是一日两日之内就能弥补的。不管是人口,还是土地,乃至水利方面与南方的差距,让北方的粮食生产进一步衰落。
而今的北方,底层百姓的生存也很艰难,甚至可以说这种民生上的艰难,也造成了遍地烽火的原因之一。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多尔衮想与夏朝长久的对峙,也是不可能的。
这种国力上的比拼,北方的确比不过南边了,这不是一日两日,而是数百年来经济发展的结果。
“请摄政王放心,事情决计到不了这个地步。”洪承畴说道:“摄政王只需示敌以弱,夏朝皇帝年轻气盛,又如何会不上勾?”
多尔衮皱眉,他不是不想将继续诱敌深入的战术,只是他实在是本钱太少了一点,而今已经放弃了半个山东了,继续放弃下去,难道退到京师吗?
多尔衮终究不是皇帝。
大清定都北京之后,八旗老少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不想回到辽东了。
可以说这个共同意志,要比满清统一天下的意志要强烈的多了,纵然是多尔衮,也不敢轻易让夏军威胁北京,可以说北京是多尔衮的最后的底线。不要说放弃北京了,即便是让北京不稳,都是多尔衮不能接受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