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洛阳大战二
在激烈的交锋之中,错一下,就是性命之忧,更不要说这么大的影响。
可以说,凡是被击中的,不管有没有被打死,也死定了。
这城墙的缺口之上,双方厮杀烈度最好,前面后面层层叠叠的将士冲了上去,本来城墙的遗骸就就高出地面一点。再一具具尸体铺陈上去,几乎所有人都在尸体之上厮杀,情况惨烈之极。
不过,惨烈的地方,绝非这一处。
曹宗瑜既然不存任何侥幸心理,所以一攻城,就是全力攻城,简直可以称作不遗余力。大军前仆后继,从各个方向扑向洛阳城。
虽然因为兵力运用上面,有主有次,但是凡事能铺开兵力的地方,都铺开了。
喊杀之声,几十里外都听得到。
尤其是隆隆的炮声。
几乎压制了所有声音,天地之间,只剩下一个声音,就是炮声。
清军士卒也爆发出极高的士气。英勇无比。
因为这似乎让他们回到了熟悉的战术之中了。
比起列阵而看,对付让他们感觉陌生的火铳阵,还是眼前的战事,更让他们熟悉。
几乎火炮压阵,但是用火炮轰开城墙,也不是多容易的事情,唯有几个缺口可以轰开,那是因为城墙不牢固。
但是从缺口之处的厮杀就可以看出,清军对此早有防备了。
故而各种古老的攻城器械,再一次次的派上场来,云梯,盾车,等等大队士卒,跟在盾车后,将火炮架起来,当然是不是大炮,而是小炮。
即便张轩一次又一次的强调炮车,但是他们依然不能将千斤以上的大炮,跟随大军行动。但是那下二百斤以下的小炮,却是可以的。
夏军的炮兵在一次一次的运用之中,变的娴熟多了。更何况在讲武堂之中,还专门设立了炮兵一科。
专门请了不少西人教授。
所以夏军炮兵比清军炮兵厉害多了。
压制住城头之后,一驾驾云梯搭在城头之上。这一点上,夏军士卒一一个登城。
如果说在登城之前,还是夏军站上风,但是一旦登城,就由不得夏军了。
城头之上,早就被架起一哥哥木头架子,用来凸出于城墙之外,各种火铳火器弓箭打了下去,更不要说传统的滚石擂木,金汤火油之类,更是一点也没有保留。
如果清军一冒出头,可能被各种火器给击中。但是夏军在攻城的时候,也将自己暴漏在打击范围之内。
不知道多少夏军惨叫着,从城头跌落下来。
不过是夏军还是清军,都是在用人命去填。
曹宗瑜举起千里镜看着城头,默然不语,这本就是在他预料之内,而今出现这个情况,也是非常自然的。
不过慈不掌兵,如果没有张轩的严令,曹宗瑜还想慢条斯理的打,但是而今却也是没有办法了。
只能如此。
他所能做的,不过是调配士卒,做好进攻波次的衔接。
夏军固然英勇,但是夏军士卒毕竟是人,不是神,面对这样的局面,也会紧张,会害怕,会崩溃。
所以曹宗瑜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看那一支军队支撑不住,鸣金将他们撤下来,然后将麾下的生力军派上去。
两者之间,几乎没有空隙可用。
这就是夏军最大优势,张轩的到来,说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大夏的举国之兵,几乎都到了洛阳城下了。
正如张轩对曹宗瑜承诺的那样,不管说明物资,损失多少,就补上多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士卒不过是一种特殊的资源而已。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来到曹宗瑜身边耳语几句。
曹宗瑜听了,轻轻一笑说道:“洪承畴既然想自取其辱,就不用管他,我倒要看看,洪承畴有几成本事,来救洛阳城。”
曹宗瑜看得很准,洪承畴此刻真的对夏军在黄河南边的防线没有办法。
洛阳附近的黄河,与下游的黄河是不一样的,决计是地上悬河。虽然在黄河南岸的夏军数量不多,但是站据地势,居高临下,火器众多,还真不是那么容易吃掉的。
不过更多的原因,还在洪承畴军中。
洪承畴从扬州撤回来,就整合了中原各部清军,大军大抵有十万上下,在黄河北岸,隔河相望。
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为什么洪承畴不南下洛阳。
洛阳那边的问题是洛阳城几乎已经满了,粮食物资,供应洛阳城内的大军,还可以,但是再支撑洪承畴的消耗,就力有不逮。
如果洪承畴南下,他必须在洛阳城外立营,并且自己保障自己的粮道。
不过,如果洪承畴下定决心的话,这些困难,未必是什么困难的。
但是洪承畴自己就不看好洛阳这一战,再听闻张轩北上的时候,洪承畴就暗道不好,他连忙向郑亲王写信,剖析厉害。想请郑亲王退出洛阳,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而大清的青山是什么?
就是手中的大军。
但是郑亲王的回信,也说明了问题。
郑亲王本人也意思到这一战不好打了,但他有不得不大理由。
因为如果不打上一仗,再撤退的话,陕西一省就非大清所有,而依附清廷的汉人势力,就会纷纷投诚。
所以,洛阳决计不能不战。
不过,郑亲王也不再下令让洪承畴南移过黄河了。
只是形式变化太快,洛阳这边还没有被拿下,陕西那边却已经不是大清所有了。只是到了而今的地步。郑亲王想撤,已经撤不下来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