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当初俄罗斯战败相比,西班牙战败对英国产生的影响要大得多。
大战爆发之后,为了能够在短期内击败德国,英法俄三国对欧洲战争(包括东欧与西欧二场战争)进行了全面的战略规划,其中俄罗斯主导东欧战场,法国主导西欧战场,英国则负责全面封锁德国,并且派遣远征军参加西欧的作战行动,同时派遣运输船队,为俄罗斯提供战略援助。
可以说,当时协约国集团的算盘是很精明的。
同盟国集团中,实力最强大的是明帝国,而明帝国也是英法俄等国家的死敌。除了明帝国之外,真正具有威胁的只有德国。土耳其内患不断,且国内民族成分过于复杂,根本算不上是真正的敌人。
明帝国吸取了上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英法俄也吸取了上次世界大战的经验。
站在英法俄的立场上,上次世界大战之所以没有打赢,最终与明帝国签订了一个临时停战协议,是因为欧洲战场上的战争拖得太久了,消耗了协约国集团的大量国力,并且给了明帝国进行战略调整的机会,让明帝国海军在“马罗基海战”之后有足够的时间建造足够多的战舰,从而在“爪哇海战”中击败了强大的协约国联合舰队,为最终与协约国进行停战谈判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要想击败明帝国,就得迅速击败德国。
以明帝国的综合国力,以及战争潜力,只要明帝国顺利完成了战争动员,并且发动了国内的战争机器,就算美国参战,也很难真正击败明帝国。更重要的是,历史上,就没有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国家集团真正击败过明帝国。
当时,协约国的战略规划很简单。
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拖住明帝国,同时利用美国,让明帝国不得不将海军主力留在太平洋上。而英法则通过扼守苏伊士运河,切断德国与明帝国的联系,俄罗斯则在大陆战场上牵制住明帝国的主要地面部队,从而集中力量打击德国。
这个计划本身没有错,可问题是,实施起来并不容易。
首先是日本难以真正牵制住明帝国,甚至没有能够牵制住明帝国海军的主力。不说别的,战争爆发之后,南洋舰队就一直在印度洋上活动,并且很快就发动了攻打苏伊士运河的作战行动,而真正用来对付日本的只有东洋舰队,也就是后来的第一舰队与第三舰队。因此,明帝国才能在战争初期,在英法还没有调整好兵力的时候就打下了苏伊士运河,打通了前往德国的海上航线。
其次是俄罗斯根本不敢与明帝国陆军决战,或者说,俄罗斯的国力不足以支撑其两条战线(实际上是二条半,南方战线只能算是半条战线)上的大规模作战行动。因此,在协约国需要集中力量击败德国的时候,俄罗斯自然降低了在其东线战场上的投入,从而让明帝国可以集中力量扩大海军的规模,而不是在陆军上耗费太大的国力。
最后就是美国没有能够像英法俄设想的那样,迅速参战。
当然,另外一些因素也对协约国的战略规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比如意大利倒戈,使明帝国海军的大西洋舰队可以放手对付法国海军的地中海舰队(因为英国负责北大西洋的制海权,所以法国海军的主力都集中在地中海舰队里面),并且有足够的实力封锁直布罗陀海峡,让英国海军无法进入地中海,也就无法威胁到德国到明帝国的海上航线。
另外,明帝国与德国、土耳其、意大利等同盟国成员国迅速达成了战略协议,加强了对德国与土耳其的战略援助,使德国渡过了战争初期最艰难的二年。
这些,最终都让英法俄的如意算盘落空。
德国不但没有迅速被击败,反而越打越强,并且最终击败了其欧洲夙敌:法国。
法国战败之后,原本位于后方的西班牙成为了前线,并且担负起了原本应该由法国负责的重担。为了能够让西班牙坚持下去,英国在百般无奈之下,还不得不向西班牙提供大批战略援助,甚至将原先投入到西欧战场上的远征军派往西班牙。
只是,西班牙根本没有资格顶替法国的位置。
首先是西班牙的国家实力远不如法国,特别是其工业实力,更是不到法国的一半。其次是西班牙军队,特别是西班牙陆军的素质是西欧各国中最差的,战斗力不值一提。最后就是西班牙的国内情况也不太稳定,根本不可能像法国一样全力对抗德国。
问题是,西班牙不得不肩负起重担。
从整个欧洲(包括俄罗斯)战场上的局势来看,俄罗斯起到的最主要的作用是迫使明帝国不得不向陆军投入大批资源,从而削弱了明帝国海军的实力。另外,俄罗斯的存在也让德国不能提前向海军转移资源,必须继续扩大陆军,从而消除了英国受到的直接威胁。相对而言,西班牙对英国的意义就更加重要了。
不管俄罗斯是否会战败,只要德国向进攻英国,就得首先击败西班牙。
可以说,只要西班牙还在作战,英国本土就不会受到太大的威胁,德军不可能在侧翼不稳固的情况下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渡海战役。
也就是说,守住西班牙,就守住了英国本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