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季高老哥,不带这么玩人的啊!”
武昌洪山乡勇队大营主帐,吴可一脸无奈的望向坐在对面的左宗棠。
话说他带着手下近两千小弟,紧赶慢赶花费十天时间急走近四百里,从通山一路赶到武昌,刚刚将手下疲惫不堪的小弟安置入营,他却没办法休息匆匆洗嗽一番又马不停蹄进城向总督衙门报备,同时也想问问把他这么急着召回有何要事?
拜见总督张亮基的时候问了句乡勇队之后的安排,谁知竟然得到‘先休整后再看’的答案,他顿时明白自己被‘忽悠’了。
果然随后一打听,这才明白都是被太平军西征给吓的!
武昌城内高度戒严不说,城外驻扎各路人马都被要求做好随时开拔准备,包括乡勇队在内也不例外。
搞得整个武昌地区的氛围都有些紧张,大有一种黑云压城城欲催的压迫感!
而左宗棠也第一时间找上门来,告诉了他为何这么匆忙将乡勇队调回来。
“没错,这主意是我出的,主要是因为制台大人担心武昌局势不稳,需要信得过的力量帮忙威慑弹压!”
“季高老哥是不是太过看得起小弟了,乡勇队区区三千人马能威慑得了偌大一个武昌么?”吴可除了苦笑还是只能苦笑,不满的抱怨了句:“要知道在通山我都把那帮土匪打残了,加把力就能全歼,结果这时调令来了……”
左宗棠微笑表示剿匪什么的弱爆了,只有跟长毛乱匪大打出手才能获取足够亮眼的功劳。而且此次急调他回来也不是专门做样子的,等休整好以后可能会另有重任。
人都回来了,吴可再说什么也没啥意思了,只能老老实实窝在洪山大营一边休整一边监督小弟们严格训练。
这次在通山的山林大作战,那惨重的伤亡数字可给他提了个醒,乡勇队远没想象当中那么强大。
可能仗着长时间的严格训练,小范围内战术配合娴熟,还有充足的食物供应,锻炼出来的不错体力等等优势,能在大部分时候与相等甚至相差两倍人数时占得上风,但乡勇队依旧有着不小的缺陷。
不说别的,乡勇队的人数就是一个大问题。
随着时间推移,乡勇队在崇阳的生意逐渐铺开,财政方面的压力得到全面缓解。而且乡勇队正式成员还能得到总督府的财政补贴,可以说已经摆脱了财政方面的问题,可以放开手脚量力扩充人手了。
可惜的是,乡勇队在武昌没啥根基,想要招揽符合要求的成年青壮并不容易。武昌可是经过太平军的一番搜刮青壮本就流失不少,加上驻防各路清军毫无顾忌抓壮丁补充自身损耗,或者急不可耐扩充势力都抢走不少成年青壮,可供乡勇队挑选的范围就更窄了。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吴可坚持乡勇队照兵时的福利待遇不变,只要被乡勇队选中其家庭便能获得最少五亩的低租田耕种。
在鄂南地区自然没问题,各地乡绅大都会给乡勇队这个面子,可是在武昌的话那就没可能了,谁知道你乡勇队是谁啊?
能在太平军和清军兵痞肆虐过的武昌周边存活下来的地主乡绅,不说家族底蕴如何身后单单他们本人就没一个是简单角色,就算吴可准二品大员的身份放不放在人家眼里还两说得很呐,
无奈之下,乡勇队也只能继续从鄂南地区征召合适青壮加入。
可问题来了,乡勇队眼下已经不再是鄂南地区的实际掌握者,加上各县新任官员们有意无意的削弱乡勇队在当地的影响力,乡勇队想像之前那般顺畅的征召合适青壮也不怎么顺利了。
也只有乡勇队的老巢通城跟崇阳,还有新近投靠的通山才能源源不断主动提供合适青壮,当地地方势力也不会明里暗里设置障碍阻拦什么的。
可问题是,乡勇队之前已经在通城和崇阳两县招收了近四千成年青壮。如果不想严重拖累两县基本农业跟商业发展的话,短时间内就不能再招收青壮人手了。
这时代的大清还是个彻彻底底的初级农业社会,地里的活全都需要青壮劳力操持,短缺了劳力对于农业生产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吴可可不想自家老巢出了大纰漏,因此没想着釜底抽薪般的继续在两县招揽合适青壮人手。也正是因为如此,乡勇队沙堆新兵大营两个来月时间,也就招收到了不足三百新丁。
幸好这次通山剿匪之旅收获不小,最大的收获就是通山知县钟荣光的投靠,也因此整个通山的青壮人口都向乡勇队敞开了怀抱。
不过通山眼下作为剿匪第一前线,也需要足够的青壮人口维持地方秩序,还有为地方民团提供足够的人手,能够抽调的人手也是有限。
当然除了自我招募之外,因为乡勇队的赫赫威名,也有不少民团武装主动投奔而来。本来这样经过简单训练,甚至还有一些战斗经验的民团青壮是最好的新兵人选,只需稍微训练改造便可跟上那些老乡勇队员的脚步。
可麻烦的是,这些家伙在参加民团时期,都或多或少沾染了一些不好恶习,吴可可不敢将他们胡乱跟原来的老乡勇队员混编在一起,这样一来自然会产生隔阂而且符合标准的青壮人手还不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