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费清扔给了驿卒一个玉佩。
然后扬鞭策马继续去凤阳送信去了。
费清走后,两个锦衣卫都换回了自己的飞鱼服,然后要回去复命了。
不过,这两人和费清这一次打交道,却对他升起了好感,到后来费清能够活下来,还多亏了这两个小小的无官职的锦衣卫。
费清惊险一次,自然是不会再犯错误了,所以他不再又任何停留,直到将信送到了韩国公李善长的手里,这才终于放心了。
韩国公是认识费清的,这孩子是费聚的义子,费聚此人鲁莽勇猛,缺乏智谋,费清倒是不错,处事比较有分寸,与自己的义子李存义关系也很好。
因此李善长对他也是表扬了一番,叫来李存义相陪,自己则进内屋去看信去了。
以往京城的来信大多是飞鸽传书,要么就是普通的驿卒送信。
而这一次居然派费清来送,看来这封信的分量不小。
李善长觉得京城中可能是出了什么大事了。
他打开信筒,取出信件一看,内容很是奇怪。
——韩公亲启
韩公还乡,我等淮西武将日夜不能安,近日郭桓案更是越查人越多,看着手下一个个被抓走,我们是无计可施了,还请韩公回京主持公道啊。
然后下面是唐胜宗,费聚,陆仲亨,郑遇春,赵勇,黄彬,陆聚等人的姓名。
李善长刚开始也不以为然,心想:“现在才知道难了,当初老夫劝你们的时候,你们又不听,这能怪谁,只能怪你们自己了。”
可是李善长再仔细一想,这不就是一封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信吗?
这些人和自己的关系,天下人尽知,就这个信的内容,就算朱元璋看到了也没有什么事情啊。
何必又要多此一举,让费清亲自来送呢。
李善长拿着这封信又仔细地看了一遍,字面上的意思还是没有什么问题。
但笔迹有问题,这个笔迹一看就不是经常操笔的主薄写的,写得太差了。
而且这种信,还需要这些武将一起联名吗?
难道他们是聚在一起商量着写的?
再联想到这些人会让费清亲自来送,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了。
一帮京城里面有军权的公侯聚在一起,一起联名。
这本来就是危险的信号。
加上信的内容是很急迫,体现出被逼无奈的样子。
京城又没有自己坐镇,这帮老粗没有了主心骨,他们会不会坏事?
李善长瞬间想明白了一切,心里暗惊。
“不好,这帮老粗,怕是想造反啊!”
“这帮人有勇无谋,怎么可能斗得过朱元璋呢,就算自己手上有兵,但朱元璋这种身经百战的开国皇帝,什么大场面没有见过,此事绝对没有那么容易。”
“现在自己手上拿着这封信,如果他们真的动手了,败了,那自己也脱不了干系,这帮武夫真是害死我了。”
李善长没有办法,此事从他打开这封信开始就已经卷进来了。
本来他和这些武将们关系就好,天下皆知,现在还有这封信在,那要说他没有参与谋反,那是连不会认字的小孩都不会相信的。
所以他已经没有退路,他知道这帮武将是不会听自己劝的,而且现在他们在京城一定是在暗中策划了,这难免不会被锦衣卫察觉。
所以现在想撤销计划都已经来不及了,那就只能干了。
于是李善长写了一封回信,说自己愿意出来,只要朝廷要用自己就行。
这就是变相得回复了武将们,也是他们都能看得懂的暗语。
然后李善长拿着回信,叫来了费清,问起了他送信途中有没有出现什么异样。
费清对于李善长自然是像长辈一样的尊敬,就将路上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告诉了李善长。
李善长拿起信筒反复查看,还是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这个封蜡应该是被人动过的,所以这封信应该是已经被锦衣卫获取了。
他们这些武人没有那么细的心思,李善长自然不会这么轻易上当的。
所以他将自己的回信又拿了出来,然后去书房又填了几个字‘等待时机!’
这才放心交给费清,让他赶紧送回去。
费清从李善长的态度中也发现了异样,因此他在路过之前的那个驿站的时候,还特意留意了一下。
这才发现那个驿卒已经换了别人了。
看来之前自己的信还真是被锦衣卫动过了。
还好韩国公发现,否则这就晚了。
费清将信安全的费聚的手中,费聚也传阅给了其余的武将。
他们看到了信的内容,真是大喜不已,只要韩国公愿意出山。
到时候成功了就可以直接推他上去做皇上了。
而且从信的内容看,韩国公像是猜到了我们要干什么了,还让我们等待时机。
的确,一个好时机太重要了,朱元璋呆着他那深宫里面,咱们还真不好动手。
首先是这样路线就变得很长,不适合突袭,再一个京城城门很高,他还有几万禁军,这要是打起来,就会把时间拉长。
本来朱元璋就擅长作战,他带领这几万禁军,和那些废物皇帝带领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样就会挨到救援的部队到来,那还就麻烦了。
现在天下还是朱元璋的,因此要推翻他,必须速度快,速度慢了,他把我们的官职祛除,将我们说成是反贼,那就很难搞了。
这不利于军心,军心不稳是不可能打仗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