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柏收到了来自于锦衣卫的信件,里面是这些武将们给李善长的书信。
这是一封普通的信,就是请求李善长能够出山继续做官。
表面上看没有什么问题,就算下面有这些武将的联名也没有什么问题。
不就是他们现在有危机了,一起联合起来,希望李善长能够考虑出山吗。
只是他们如此兴师动众,还要这样故意隐蔽,这个事情也就自然暴露了。
看来他们已经达成了协议了,李善长收到了这封信,看到了这个内容,自然是能猜到这些老兄想干什么的。
他一心想甩掉这些武将,可是这一次他不仅甩不掉,还被这些武将卷了进来。
虽然这些武将们没有那么高的计谋,只是凑巧,但李善长已经无路可退了。
所以这李善长的回信不用看朱柏也知道,他一定只能加入了。
那么他们要行动,就需要一个时机,眼下的情况不乐观,朱元璋可以随时借郭桓案处理掉他们。
因此这个时间不会托得太长,现在三法司审理案件都来不及,所以他们暂时还是安全的,等待三法司的审理,审到了这些公侯底下的罪人时,他们就只能逼上梁山了。
这一段时间,就只有自己回京完婚这一件大事,所以他们也就一定会选择在这个时机动手。
朱柏很有自信自己的想法不会有错,他微笑着,心想:“那就借这个婚礼,送给朱元璋一个大礼好了。”
徐妙锦见朱柏看到了这封信这么开心,也要来看。
朱柏不想让她看,打算卖一个关子,不然到时候戏演得就不自然了。
徐妙锦不依不饶想来抢,朱柏就快速藏了起来。
两人就在马车里打闹了一番,所谓打是亲骂是爱,几番打闹下,两人却更加亲密了来。
朱柏看着这个可人,再给不久就是自己的老婆了,这着实让人心痒痒。
要不是念及她是大家闺秀,就在这秀丽山水中,在这马车上,尽一尽那将是多么畅快啊。
徐妙锦自然是不知道朱柏的想法的,反正朱柏有他的道理,他是锦衣卫有些东西自然很隐蔽,不给看也就算了。
以后到了藩地,交出锦衣卫的权力之后,有的是时间收拾他。
现在暂时放你一马。
朱柏也就回信去,让蒋瓛等人沉住气,一切等自己回京后再做打算,不可先动手,只要跟踪着,收集证据就好。
他继续朝着荆州进发,却在前面遇到了一个故人。
此人正是解缙。
他是从江西吉安老家出发,预计着朱柏会从这里路过,所以在这里等候他的。
朱柏看到他还有些惊讶,连忙下车相迎。
解缙这一次的精神面貌明显有些不同了,他非常恭敬地朝着朱柏施了一礼。
“湘王!”
朱柏连忙过去扶着他的手,说道:“解先生,你怎么在这里?”
解缙说起了他的故事。
原来他和方孝孺从宁海县出发,带着极大的信心去京城参加考试。
这次科考是洪武年间最大的一次,录取了476位进士。
而解缙和方孝孺这第一等的才子,居然连进士都没有考上,这让他们深受打击。
他们两个在去的路上,是抱着要拿前三甲的态势去的,结果这么惨,这对于两个才子的打击不可谓不大。
就好比一个平时都是全市全县第一名的高中生,怀着考清华北大的梦想,带着家乡的希望去了,结果一考,对不起没有考上清华北大。
连三本都没有考上,这种打击可是太大了。
方孝孺更是已经颓废了,之前被人举荐给朱元璋,被刷了下来,现在自己凭自己实力去考,也被刷了下来,这种打击,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实在是太严重了。
那种家人和亲朋的冷眼,估计就能要这些人的命,不过方孝孺还是忍了下来,他不服命运的安排,准备下次再战。
他们不知道,朱元璋看到这两人的卷子的时候,高兴地脸手上的茶杯都掉了下来,这种大才能够出现在大明朝,这简直是天佑大明啊。
可是派人一查,果然是两个少年天才,方孝孺他有印象,此人是将来留给太子的,以后让太子去启用,那么方孝孺就会感激太子朱标,一定会尽心辅佐。
这个解缙也是一个大才,不过太年轻了,还是要打击一下,挫一挫他的傲骨为好,否则大多不堪大用。
因此,朱元璋为了保护这两个大才,就将他们的名字从三甲前面划掉了。
这直接便宜了练子宁和黄子澄。
这两人加上后来的齐泰,被称为‘建文帝三大聪明!’
不是他们的神助攻,不是他们的馊主意,削藩的时候要先削弱的藩王,给了朱棣很多时间准备,否则朱棣要成功会很难了。
如果建文帝朱允炆第一个就削藩朱棣,他可能还真不敢反,他一反,就是所有藩王的敌人,是朝廷的敌人。
那凭他一己之力,要对抗整个大明,那就太难了。
可是先削弱藩,然后这些朱允炆的皇叔们,被削之后下场还极其惨烈,这下朱棣不得不反了,所有找了一个借口,要清兵侧为由发起了靖难。
朱棣要清的就是什么黄子澄练子宁等人。
方孝孺和解缙当然是不明白朱元璋的苦心的,方孝孺只能认为自己学问不够,天天关在家里不出门,不见人,开始了闭关生活。
而解缙头脑要灵光很多,他找来了很多考上进士的人问,他们也自认为自己的文章不及解缙,解缙还去请教了宋濂先生,得到的结果还是一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